李善长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有明朝萧何之称。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是最早投靠的那一批。今天历史百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李善长自从追随朱元璋后,就是朱元璋的参谋,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主管军队的物资供应,很受朱元璋的信任。李善长也很擅长调理朱元璋部下们的关系,各部门产生了什么龃龉,也都是由他来设法调解。
李善长对朱元璋也很忠诚,或者说他认定朱元璋就是未来的天下主,所以跟定了朱元璋,郭子兴想把李善长从朱元璋身边夺过来辅佐自己,李善长坚决谢绝。朱元璋对他十分倚重。
朱元璋的团队越做越大,李善长的地位也水涨船高。等朱元璋称吴王时,李善长已经做到副丞相,虽然是副丞相,但丞相是只擅长打仗的徐达,所以丞相的职权还是李善长的。朱元璋在前线领兵作战,都是命令李善长留守后方,安抚百姓,恢复生产,为前线将士运输钱粮。李善长一方面重新建立已经散乱的统治秩序,另一方面对百姓施以恩惠,以定民心。他不仅颁布实施新法,改良元朝法度,整顿盐业,恢复法治,在这一系列的举措下来,国家财富日益增长,百姓也不再贫困。
正因为坐镇后方稳住了基本盘,才让朱元璋的各个将军有了使劲浪的本钱,一路追亡逐北,恢复了汉家的江山。大明建国后,朱元璋论功行赏,封李善长为宣国公,同时将李善长转正,终于成为名正言顺的丞相。三年后又对他的贡献进行嘉奖,不仅从官方层面正式确认李善长为开国第一功臣,加了一大堆的头衔,还给他和他儿子都赐了免死金牌,免死金牌别人都只是一块,唯独李善长是两块,可见在朱元璋心里李善长功劳之重。看看朱元璋是怎么评介李善长的:
“朕起自草莽间,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在群雄的夹缝中奋斗,此时李善长来谒军门,倾心协谋,一齐渡过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间,练兵数十万,东征西伐,善长留守国中,转运粮储,供给器械,从未缺乏。又治理后方,和睦军民,使上下相安。这是上天将此人授朕。他的功劳,朕独知之, 其他人未必尽知。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
瞧瞧,萧何对汉的功劳都未必比得上李善长的功劳。也正因为功劳太过庞大,让李善长开始有一点点的膨胀,真的只是一点点。史书上记录关于他小小膨胀的地方就两处,一处是参议李饮冰、杨希圣,只是稍微冒犯了他的权威,李善长马上将其罪上奏皇上,黜免了他们两人。说真的,一国丞相对付两个小政敌却只是罢官,真的很够意思了,且明史记载里被李善长罢官的也就只有这两倒霉蛋。
一处是刘伯温做上御史中丞后展开一次整风运动,整倒了他的一得力手下,两人开始产生矛盾,但这矛盾也就只是藏在心里,李善长也未对刘伯温做什么,对比一下胡惟庸上台后对刘伯温的所作所为,人家人善长真可谓是仁厚君子了。
洪武四年,李善长因病辞官归居,太祖赐临濠土地若干顷,设置守坟户一百五十家,赐给佃户一千五百家,仪仗士二十家。一年后,李善长病愈,太祖便命他负责修建临濠宫殿,将江南富民十四万迁徙濠州耕种,让李善长管理他们,留在濠州数年。
或者是朱元璋觉得对李善长有所亏欠,也或许是为安抚其心,朱元璋把自己的长女嫁给李善长的长子。正所谓福祸相依,李家才成为皇新不到一个月,李善长就被人弹劾对皇帝不敬。朱元璋也乘机削了其近一半的年薪。还让他别宅在家出来干活,继续给他朱元璋监督工程去。
到了洪武十三年,大名鼎鼎的胡惟庸案爆发。胡惟庸是由李善长推荐上去的,他俩关系向来很好,两人既是同乡又是姻亲。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受牵连而处死者甚多,但李善长仍然如故,还能时常出现在朝堂。
直到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终究还是没有躲过朱元璋的屠刀。这一年的李善长已经77岁了,这一年,李善长的一个亲戚丁斌犯事被抓,李善长多次请求赦免,朱元璋不同意,下令治罪,这丁斌曾到胡惟庸家做过事,他供出李家过去与胡惟庸互相交往的情况。
据说胡惟庸亲自去劝说李善长一同谋反,李善长不同意。过了一段时间后,胡惟庸又派李存义去劝说,李善长叹道:“我已经老了。我死之后,你们好自为之。”立马有人趁机向朝廷告发这件事,墙倒众人推,起来越多人去告发,这里面还有李家的奴仆。于是,朱元璋便连同其妻女弟侄等在内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
纵观明史,李善长能力非常出众,为大明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为人也是非常低调,擅权衡,懂进退。洪武三年,在他人生最风光时候就借病辞去了相位,病好了也不谋取复出,这点对比下历朝历代的开国丞相,能做到这一点的寥寥无几。大秦丞相李斯到死都要抱着丞相之位不撒手,北宋的赵普三度拜相,可见李善长这样主动退位是有多么的难得。
李善长为人也相当和善,位高权重却从不仗势欺人,也不主动与人为恶。就算被他黜免的那两倒霉蛋,也是这两人冒犯在先;刘伯温和杨宪不止一次找他麻烦,以他的实力完全可以将这两人挤出朝堂或者整死,他也没有对这两人出过手。
可为什么李善长明明都已经早早辞相了,且胡惟庸案他也是作壁上观,及时切割并未出手相救,朱元璋最后还要杀他呢?
这就要从朱元璋的发家史说起。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靠一个碗开局,靠一帮淮西兄弟逐步发展壮大,只是随着他们势力的壮大,朱元璋与他的这帮兄弟们也从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关系到坐拥一方的君臣关系。从他的视角来看,底下的兄弟就未免太过团结,这可不利于他的管理与统治,于是他开始拉刘基、宋廉等入伙,这些人大多都出生浙东,所以这些人也被叫作浙东党,这些人入伙后迅速得到重用,朱元璋扶植浙东集团就是让他们去和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党去角力。
有朱元璋在一旁拉偏架的情况下,刘伯温等人也不负朱元璋所望,和李善长斗得有来有往,一时风头无两,一度有望取代李善长首席谋臣的地位。李善长当然也感受到朱老板的打压,所以他也表现地很低调,把风头都让给刘伯温。只要刘伯温不触及淮西集团的核心利益,李善长都听之任之,不予打压。
洪武三年,李善长功劳起来越大,身上的头衔越来越多,再下去就要封无可封,这也是朱元璋在用这种方式告诉李善长,你需要让个位子给新人了。所以他就借病辞了丞相之位。他为何能这么痛快的放下手里的大权呢?因为在他请辞前做了件事,就是把胡惟庸推荐给朱元璋。作为胡惟庸的乡党、姻亲与荐主,只要胡惟庸一天在中央,他就要保证淮西集团和李善长个人的利益。所以他才可以放心的离开权力核心。这不难理解,后来的徐介与张居正就是这种情况。
只是浙东集团毕竟根基浅薄,丝毫撼动不了淮西集团,反倒被淮西集团压得死死的,这点从刘伯温洋广洋只被分了个伯爵就不难看出。等李善长下台后,淮西集团的领头人就换成了胡惟庸。胡惟庸可不像李善长这么温和,立刻展开了凌厉的反击,不仅把刘伯温给挤出权力核心,还压制汪广洋和杨宪,让他们不敢施为,还做了胡惟庸的应声虫。
后面更大胆,直接毒杀了刘伯温。这也让朱元璋扶植其他势力去平衡淮西集团的计划泡了汤。朱元璋也很绝望,原来他不想用刀子解决问题的,只是这帮老兄弟太贪婪,攥着手里的权力就是不放,没办法,眼瞅着淮西集团势力起来越强,尾大不掉,只好举起手里的刀子,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胡惟庸案。”
李善长原本以为自己早早离开权力中心就能保平安,胡惟庸案没有波及到他,朱元璋还嫁了个女儿给他做儿媳,可为何还是没有逃过这一刀呢?
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胡惟庸案”查了十几年,能抓的人都已经被抓了,也就是说已把李善长的党羽给剪除的差不多了,就剩李善长这罪魁祸首了。只要李善长还存在,那么淮西集团就有可能卷土重来,这是他必死的原因之一。还有个原因就是朱元璋此时已老,已没多少年可活了,也没耐心再和李善长斗下去了,所以就要把这不安定因素除掉,以免遗祸子孙。
李善长有没有在朱元璋手底下活下来的可能呢?难,因为随着淮西集团的日益壮大,他也被牢牢绑在这了这个集团里,就算他下台了,也依然与这个集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除非他能下定决然彻底抛弃过往,找个没人能找到的地方隐居,否则就必然要被君王猜忌。
李善长的死,死的有那么一点冤,因为他不是死在自己的罪孽下,也不是不懂急流勇退,一辈子功勋卓著却活得谨小慎微,而是做不到彻底的淡泊名利,最终没有躲过君王的屠刀,他是死在了君王集权与利益集团分权的碰撞中,是封建王朝君主专制下的牺牲品,善长不死,淮西不止,可悲又可叹!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87160.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